前不久,江苏射阳县被中国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授予“中国蒜苔之乡”称号。1997年该县蒜产品产值达3亿元,占全县种植业总产值的30%。农民平均来自大蒜的纯收入达5000元。该县的成功做法,就是对大蒜生产实行区域种植,规模经营,积极发展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,形成20万亩种植,6000吨脱水,2000吨速冻的加工能力。保鲜蒜苔、速冻蒜苔、脱水蒜片是“绿色食品”,内销国内20多个省、区、市,远销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并在境外设立了8个销售窗口。还有大蒜油厂2家,年产蒜油100吨;并有大蒜腌制、脱水、制罐、蒜汁、蒜粉等系列加工。从种植、收购、贮藏到加工和销售,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射阳的特色产业成了支柱产业。
产业链的延伸,靠的是规模经营和精深加工。类似的例子还有浙江磐安县。该县原是贫困县。县领导说,过去出门,都不敢说自己是磐安人,说是金华的。现在不一样了,他们的香菇打入了日本市场。规模化的香菇产业链已经成为当地主导产业。吉林德惠的肉鸡也是这样。县里与新西兰、日本合资,肉鸡厂成了龙头企业。有工厂化养殖,有分散到各家各户。一只鸡,带动了饲料加工、肉类深加工以及运输、商贸全面发展。
我国已经命名的“特产之乡”有近200个,分散于全国各地,不少是在贫困山区。这些特产,应是脱贫致富的出路所在。然而据笔者了解,特产往往只能做到粗加工或者以原产品形式进入市场。在当地叫得响,一出县城就不灵。“粗、大、黑”是它们的主要“特色”。运量大,质量不稳,形象欠佳,附加值低。缺乏精深的、延伸的产业链,影响特产形成品牌优势。
浙江海鸿集团的经验也许可以指明“特产业”的发展方向。海鸿是“虾仁大王”,在国外市场颇有名气。但总经理郭加明说,他们开始压低虾仁规模,因为高科技给他们找到了一条更具特色的经营之道。当地虾仁多,被剥下来的对虾壳也就多。堆在镇上,臭气冲天。现在,海鸿人在对虾壳上挖宝,生产几丁质。几丁质在医药、环保、食品、农业、化工、烟草等领域广为应用。国际上用几丁质开发出来的产品达100多种。目前,含量99.9%的高纯度几丁质,国际市场上每克值27美元。通过几丁质生产出来的氨基酸葡萄糖盐酸盐,国际价格也不菲。但海鸿没有停留在产品的“一级开发、二级开发”上,他们做三级开发、四级开发……不但做原料,做半成品,更要做成品。这成品还是高科技产品。他们与中国医科院、省医科院、浙江大学、省水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,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。产业链一节节延伸,附加值一步步加大。他们生产出的“康特速生物流体敷料膜”,涂在创伤、烧伤表面,能加快愈合过程。一个面部严重烧伤的患者使用后,居然不留伤疤。可谁能想到,它的原材料,竟然是生产“特产”虾仁后废弃的对虾壳!